首頁文化—正文
王學典:文明對話依然是人類世界消弭紛爭的唯一出路
2021年09月25日 11:19 來源:中國新聞社

  東西問 | 獨家!王學典:為什么說文明對話依然是人類世界消弭紛爭的唯一出路?

  文明對話中的理性聲音,才能讓焦灼浮躁的世界冷靜下來。

  作者:趙曉 邱江波

  全文字數:2905

  預計閱讀時間:9分鐘

  正值世界地緣政治沖突加劇,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在少數西方國家再度流行,導致當今世界許多人再次陷入文明沖突不可避免的宿命論悲觀情緒中。

  以“文明對話與全球合作”為主題的第七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27日即將在孔子故里山東曲阜開幕。開幕前夕,中國著名史學家、全國政協常委、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兼《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

  王學典認為,文明沖突是個偽命題,是為掩飾地緣政治利益捏造的借口,沖突并非文明的特征。一個文明在面對不同文明時,總會有智者喚醒該文明自身的外部調節(jié)力量。面對當今世界地緣政治沖突,開展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和交流仍是唯一正確的方向,也是消弭分歧、解決矛盾、化解沖突的最有效路徑。

資料圖:第六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開幕現場。 梁犇 攝

  地緣政治對抗并非文明沖突

  王學典認為,開展世界不同文明間的平等對話,一直是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的主題。

  曾連續(xù)擔任5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學術組總負責人、負責論壇學術主題和分論壇議題設置,王學典回顧道,尼山論壇創(chuàng)立之初,就嘗試用對話解決長久以來人類世界存在的各種紛爭。第二屆論壇召開時,世界正面臨著劇烈沖突,論壇議題設置者們就提出從古老的東方智慧中探尋更睿智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消弭這些紛爭,促成世界達到和諧目標。時至今日,尼山論壇已經走過十年光景,人類文明備受地緣政治對抗和新冠疫情雙重擠壓,文明對話看上去有些力不從心,有人甚至對人類命運持有相當悲觀的判斷。

  “有人甚至認為,這個世界看上去并沒有朝著人們期待的方向發(fā)展!蓖鯇W典認為,這并不是文明的過錯,也不是文明對話的失誤。

  早在2012年第二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期間,多數與會學者就認為,世界出現的動蕩不安和沖突、戰(zhàn)爭,根本找不到文明和倫理的依據,而是由于利益的誘因、狹隘的認識偏執(zhí)和對極端主義的追求。

  文明對話的聲音盡管有時很微弱,對一些國家和政治組織源于地緣政治利益的行為并沒有多少直觀的制約力,但學者們始終相信,只要堅持文明對話,文明的內在力量終究會對人類行為產生積極影響。

  王學典坦言,當前,全球新冠疫情仍在蔓延,文明對話、民間交流無法正常進行。再加上地緣政治角力有意無意地放大,東西方之間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誤解和隔閡。

  西方部分學者和智庫借機再度炒作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渲染世界不同文明之間的血腥沖突和悲觀宿命論,導致許多人對地緣政治沖突采取放任自流的消極態(tài)度。

  對此,王學典指出,亨廷頓的這一論點在當下被西方學界重新炒作,對解決當今世界的矛盾沖突和文明間已然存在的問題毫無幫助,甚至還可能引發(fā)新的矛盾與恐慌。

  王學典認為,“文明沖突論”實際上是一個偽命題。回顧世界歷史,那些重大沖突和戰(zhàn)爭,往往都是由政治經濟利益矛盾、意識形態(tài)分歧所引發(fā),是被打著文明旗號、披著文明沖突外衣的霸權主義、極端主義所支配,并非由文明本身的差異挑起。

  “文明沖突論”本身還暗含著傲慢的文明優(yōu)越感,即將自己國家的文化與文明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對其他與自身價值觀念、文明體系不一致的國家進行刻意打壓、排擠,拒絕與他國文明共存。這一論調必然會導致人類社會未來歷史性悲劇宿命和價值撕裂,走向徹底否定通過對話交流、和平談判解決沖突的可能性。

  事實上,單純的文明差異并不會導向沖突,沖突絕大多數源于地緣政治對抗和經濟利益爭奪。漫長的人類發(fā)展史無數次證明,戰(zhàn)爭和政治沖突給人類和文明帶來巨大災難,不同文明或不同生活方式相處的最好辦法是對話,這才是解決文明之間如何相處問題的成本最小方式!拔拿鞯臎_突是個死胡同,而文明的對話與融合是條陽光大道!

  王學典認為,對話是正確的方向,但前提是文明平等和尊重多樣性。每種文明各有長短,都代表著人類探索解決生存困境的不同智慧方向,具有強烈的互補性,要捍衛(wèi)文明多樣性,開展多樣性文明之間的對話,而不能以傲慢與偏見的態(tài)度詆毀和污蔑其他文明。通過對話相互學習,才是人類解決自身問題的最好方式。

資料圖:常州春秋淹城,建于中國古代春秋晚期,是尚存最完整的春秋遺址。泱波 攝

  學界要發(fā)出理性聲音,不應隨地緣政治“起舞”

  學術界應該發(fā)出理性聲音,保持定力和獨立思考,更多地關注人類整體命運和社會根本利益。而不要跟著短期的地緣政治“起舞”。王學典主張,“東西方學界之間的冷靜、理性交流,是打破僵局、化解分歧的可行路徑!

  追溯中國史,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同樣是沖突格局,在戰(zhàn)爭風云中,孔子、孟子思考的卻是人類整體的生活方向,是更為深刻的思想和價值觀問題,以理性的思考引領人類走向和平共處、和諧共存的未來之路。如何不受地緣政治影響,肩負起探尋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未來軌跡的特殊使命,是當下東西方學界需要正視的問題。

  面對面交流也同樣重要,各自站在大洋彼岸,僅僅依靠視頻連線,不利于解決問題。原本在地緣政治對抗的情況下,學界和民間的交流往來仍能正常進行,但新冠疫情的出現和傳播給這種自由互動帶來沉重打擊。疫情的阻隔,導致各國顧忌和疑慮加深,親近感減少。王學典強調,盡管文明對話“烏云”籠罩,仍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和平臺,加強對話與溝通,增進了解,消弭誤解與偏見。

  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國際性論壇、會議的召開,可以為世界各國文明開展平等對話、交流互鑒搭建橋梁,倡導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用人類文明的共同智慧解決當今世界出現的問題。王學典說:“文明對話中的理性聲音,才能讓焦灼浮躁的世界冷靜下來!

資料圖:2020年,各地游客隨團到曲阜尼山圣境觀光旅游。 趙曉 攝

  超越傲慢與偏見,尋找共同價值觀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國國際話語權、國際傳播,以及“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等系列講話和觀點,從文明對話的角度來理解,也是希望達到不同文明之間相互尊重、彼此互鑒、和諧共存的目的。文明對話與國際傳播異曲同工,核心關鍵點相通。文明對話是一種雙向傳播,對外傳播獨具中國特色的價值觀念和思想理念,同時從其它文明中借鑒智慧和營養(yǎng)。

  不同文明之間的最大差異是價值觀,文明對話的核心,其實是價值觀對話。如何在不同價值觀念中尋找到平衡點、公約數,是東西方文明對話應該考慮的首要問題。譬如,關于人權的文明對話中,有的國家重視生存權和發(fā)展權,有的國家則更看重普遍人權,在對話的議題設置中,就需要充分考慮到上述兩種不同觀點的交叉帶。

  王學典列舉2014年第三屆尼山論壇明湖高端對話,倡導各國學者超越意識形態(tài)、尋找共同價值觀,譬如從東西方文明中關于“愛”與“善”的價值觀認同中,就找到了人類不同文明認可的共同倫理。共同倫理能超越多元信仰間的壁壘。在王學典看來,文明對話應回到探求共同價值觀的層面,不應受現實利害的左右,這樣才能重建整個人類社會都能接受和遵循的價值取向和標準。

  “最終建構的人類共同價值,既不可能完全是西方的,也不可能完全是東方的,一定是吸取全世界各大文明體系的共同特點,凝聚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共性,才會構成未來全球治理與合作的基礎。”王學典說:“學術界所能做的,就是為人類文明永續(xù)發(fā)展尋找共同基礎,把人類文明當中最具有永恒成分的價值融合一起,提煉構建出一個具有普世意義、能夠承載人類共同命運的新文明。”

  受訪者簡介: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現任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兼《文史哲》雜志主編,國際儒學聯合會副會長,長期致力于歷史文化、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尤長于中國現當代史學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