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蹲點丨嘮嘮麥收背后的科技經
□ 本報記者 孟令洋
本報通訊員 張 生 丁 梅
南風起,稼穡忙,魯南大地麥浪滾滾。從5月底開始,棗莊普降中雨,局部地區(qū)出現大到暴雨,導致一些地方麥田積水,這是否會影響麥收的進度?6月2日,記者來到棗莊市薛城區(qū)褚剛家庭農場,聽農戶嘮嘮夏糧背后的故事。
驅車駛出城區(qū),一路南下,夏糧收獲的圖景鋪展在廣袤田野。
車子拐進周營鎮(zhèn)陶官村,聯合收割機的轟隆聲在不遠處的麥田回蕩。循聲望去,一臺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正在田地里作業(yè)。地頭上,種糧大戶褚剛站在一旁,目光緊緊盯著收割機來回移動。
“剛下完雨,地里濕,正擔心沒法下地收割呢!瘪覄偠紫聛,說出心中的顧慮。抓起一把土,他使勁攥了攥,“水分還得有70%!要不是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沒法下地……”
盡管雨后田地還有些濕滑,但是聯合收割機如履平地,靈活運轉,一個小時就收了一大塊田地。一旁的糧食轉運車早已準備就緒,等麥子收割后第一時間拉回農場的糧倉。
“周營這片田地,土層薄,遇到雨季收割就是個麻煩事兒!痹2003年流轉土地后,褚剛就瞄上了履帶式聯合收割機。如今,家庭農場1600畝地,兩臺履帶式聯合收割機一周就能收割完畢。
褚剛的兒子褚宏運是農機手。時近中午,他走下聯合收割機歇歇。
“今年收成怎么樣呀?”面對記者的提問,這位90后小伙子直接拽了幾穗麥子!澳憧催@麥穗沉甸甸的,大概每畝產量能達到1200斤!逼つw黝黑的褚宏運拭去額頭的汗水,笑著介紹。
在土壤并不肥沃的周營鎮(zhèn),1200斤不是個小數字。豐產的底氣來自哪里?“農場的麥田全部是高標準農田。”褚宏運說,“我們旱能澆,澇能排,實現了全程機械化操作,整個農場只有15個人,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放眼農場,田成方,林成網!澳切┧芰纤芫褪撬室惑w化噴灌設備!毖Τ菂^(qū)農業(yè)農村局黨組成員馮峰指著遠處的田地介紹,水肥一體化設施配備高效節(jié)水灌溉系統(tǒng),肥料利用率提高20%,畝均節(jié)水40%。
高標準農田怎么建成的呢?2015年1月,褚剛家庭農場成立,通過流轉土地,成立合作社,大力發(fā)展現代農業(yè)。2021年,完成1000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總投資187.5萬元的高標準農田示范區(qū),其中,中央財政投資100萬元,地方財政配套50萬元,自籌資金37.5萬元。
周營鎮(zhèn)農業(yè)農村綜合服務中心主任李桂遠說,為了讓項目“建得好、用得上、管得好”,切實促進糧食增產,項目實施過程中,大到整體設計,小到細微之處,比如灌溉設備的高度、密度,管道出水口的大小,道路的修鋪,都根據種植戶的實際需求進行施工,只求方便實用。
在褚剛家庭農場的麥田里,身穿制服的中化現代農業(yè)山東棗莊大區(qū)技術主管趙成浩正在農場的試驗田里數著麥穗。
“這片麥田大概55畝,是我們中化現代農業(yè)和農場合作的試驗田!壁w成浩說,從2022年10月開始,他們在這片試驗田上進行小麥高產創(chuàng)建試驗,包括品種篩選、植物營養(yǎng)等五類試驗。
小麥莖基腐病是小麥最常見的病害。在植保試驗區(qū),趙成浩指著幾壟麥子說,針對這一問題,他們專門進行了小麥莖基腐協同防效試驗!爸饕怯45%苯醚甲環(huán)唑·烯肟菌胺·噻蟲嗪懸浮種衣劑加25g/L咯菌腈懸浮種衣劑來處理麥種!
說話間,褚剛來到地頭農技農藝試驗區(qū)。“往年,壓根沒鎮(zhèn)壓過,今年第一次鎮(zhèn)壓!边@些年,他養(yǎng)成了學習農業(yè)知識的習慣。去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得知小麥播種后需要鎮(zhèn)壓一遍,抱著試試的態(tài)度,專門購買了一臺鎮(zhèn)壓機。
看著粗壯的麥秸,褚剛感覺自己做對了!暗仁崭钔辏瑴y算下產量,就能知道增產多少了!
夏糧增產又增收是農戶最關心的問題。對于褚剛來說,高標準農田是保障,全面機收是關鍵,高產創(chuàng)建就等于綠色增產。“趁著這兩天天氣好,抓緊收割,爭取賣個好價錢!”褚剛當天聯系了幾公里外的糧庫,商討收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