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正文
第二屆生生哲學論壇在山東濟南召開
2023年12月24日 18:58 來源:中新網山東

  中新網山東新聞12月24日電(胡曉培)由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中國周易學會、《周易研究》編輯部聯合主辦的第二屆生生哲學論壇12月23日在山東濟南召開。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山東大學、山東財經大學、尼山世界儒學中心等高;蜓芯繖C構的20余名學者參與了本次會議。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周易學會會長李尚信在開幕致辭中表示,去年召開的首屆生生哲學論壇很成功,在學界及社會上都產生了較大反響,同時也引出了一些問題和意見,值得進一步展開探討。“本屆論壇無需提交論文,與會專家在主辦方提供參考議題的基礎上直接現場發(fā)言并參與討論,可能更有助于與會者深入地進行交流,從而進一步明確生生哲學的具體問題及價值意義。”

  本次會議設置了四場發(fā)言討論環(huán)節(jié),共有10余位參會學者圍繞生生哲學的諸多議題發(fā)表看法并展開討論。每場討論雖未規(guī)定具體議題,但在學者們自發(fā)基于學理展開的討論中,整場會議內容呈現出了層層推進、交替互動的思想脈絡。

  首先,基于對建構生生哲學的可能性與必要性的追問,與會學者們從學科建設的宏觀立場出發(fā),對哲學的定義以及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等學科根本議題展開了探討。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楊澤波教授提出,哲學必須是對形上追問的反思;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黃玉順教授則主張,哲學理應為一切存在者奠基,是作為前存在者的觀念;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沈順福教授引述羅素之語,認為哲學是對命題的研究。同時,大家一致認為,中國哲學雖然有別于西方哲學,但依然具有其合法性,并且能夠在終極的形而上問題中提供可靠支點。

  隨后,在對基本命題進行論證的基礎上,學者們又各自談及了對生生哲學的認識。楊澤波教授指出,西方哲學熱衷于尋找不受時間和空間變化影響的絕對普遍性和必然性的本體,一開始就走錯了,而此在一定是活的,所以,中國古人建構的生生哲學是合理的,但傳統儒家的道德本體至宋明理學已完全僵死,需要重新進行詮釋。黃玉順教授認為,作為“生生”原典出處的《易傳》仍為存在者化的哲學,但“生生”這一觀念直擊了中西方哲學最前沿的思想視域,可以用來做前存在者的詮釋。沈順福教授則認為,如果僅以生釋人,實際上是強調人的物性,有將人歸于物的傾向,其風險在于淡化或忽略了人的超越性本質。他主張,應當基于人的抽象反思能力完成對經驗性的超越,即在生生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強調反思性的生生。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丁四新教授則指出,“生生”在先秦為動賓結構,即“使生者生”,到漢代則為“生之又生”之義,側重表現生的連續(xù)性,因而生生哲學的重新詮釋涉及到動力因以及終極本體的問題,須放在哲學史傳統的系統中進行理解。上海交通大學哲學系余治平教授認為,生生哲學涉及到萬物是否有內在本質,以及內在本質是動還是寂兩個重要問題,因而可以開啟豐富無限的思想視域。同時他也強調,要重視生生哲學內在機理的展開,從學理角度說清楚生生的內在脈絡,不能泛泛而談。南開大學哲學學院譚明冉教授強調,建立哲學體系要明確自己的獨特性,談出自己的根源,既要區(qū)別于古人,也要區(qū)別于現代人。由此,他認為生生哲學的源頭要將先秦儒道思想、宋明之生意,乃至西洋思想涵蓋進來,以應對西方工具理性對人的戕害。

  李尚信教授介紹了其生生哲學的邏輯起點,即從古希臘哲學中芝諾悖論的二分法問題出發(fā),結合黑格爾的善的無限或好的無限思想,提出世界的無限與有限首先不是一個量的問題,而是質的問題,世界正是由于質的不受限制而有生生,正是由于質的受限而凝聚為實體,宇宙因此而自化或獨化。他進一步認為,包括天地在內的任何體都不是終極的,都是被生出來的,生生才是最終極的本質,而宇宙的終極起點根本沒有時間,因而形式邏輯并非是普遍的,無法進入沒有時空的領域。尼山世界儒學中心路則權研究員談到,回顧哲學史可以看到,對本體的過分追求導致了種種問題,因而轉向了主體性,而生生打通了變易和恒常之間的糾葛,既不是西方哲學的外在超越,也不是佛教哲學的純粹內向,是外在與內在超越的結合。山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廣教授同樣基于哲學史提出,對生生二字的不同理解會直接影響具體的哲學形態(tài),而《易傳》中的生生已經包括了宇宙論氣化和人文價值兩個層面。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林安梧教授則指出,存在就是生生,而生生就隱含著道德實踐,也就是說,善之為善并非客觀法則,而是由存有的律動導出的。他由此指出,人必須致于道而行于德,其中道為根源,德為本性,而人順其根源,方可得為本性。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董春副教授則基于生生的原典出處《易傳》,表達了“一名而三易”問題以及對生生與易之關聯的關注。

  在自由討論環(huán)節(jié)中,與會學者們又針對海德格爾存在論的解讀與會通、心本論與物本論的哲學立場分歧、哲學如何實現現實指向、形上問題的不可說等關鍵問題展開了激烈的交鋒,由此在中國哲學的眾多前沿領域上,在明確個人立場、聆聽和反饋他人主張的基礎上,共同實現了認識上的深化。

  論壇的最后,李尚信教授在總結中談到,本次論壇討論雖不受拘束,但從實際效果看還是呈現出系統性,并且涉及到許多需要解決的重要的或基本的問題,相較于學界以前有不少突破。他進一步指出,此次參會學者表現出了對生生哲學建設的認同,而生生哲學要在未來實現參與世界哲學對話,離不開大家共同的艱辛努力。(完)

編輯:趙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