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正文
AI寵物短劇成為短視頻新星 為啥令人“上頭”
2025年09月12日 10:0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你刷到過AI寵物短劇嗎?寵物貓狗或穿上西裝化身職場精英,或身著古裝在宮廷里斗智斗勇,或背上書包體驗校園樂趣。萌寵的形象配上不斷反轉的劇情,讓很多人“刷個不!、很“上頭”。

  業(yè)內人士表示,在短劇熱潮、AI技術以及寵物經濟的共同作用下,AI寵物短劇日益走紅。

  AI寵物短劇成為短視頻新星

  “AI寵物短劇正成為短視頻領域的新星!卑不帐『戏侍晃幕瘋鞑ビ邢薰究偨浝碇炝亮琳f,公司從去年起開始布局AI寵物短劇新板塊,出品了多部網絡熱門AI寵物短劇。

  寵物能辦公、會帶娃,能演職場劇、古裝劇、懸疑劇,新奇的畫風讓觀眾忍不住一刷再刷。在抖音平臺上,82集《橘貓微短劇》累計播放量超過2400萬次,38集《胖橘變裝穿搭故事》累計播放量達1.3億次。

  “短劇熱潮遇上寵物經濟與AI技術后,催生出AI寵物短劇!敝炝亮练治稣f。

  《中國網絡視聽發(fā)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微短劇用戶規(guī)模達6.62億,半年增長率高達14.8%!2025年中國寵物行業(yè)白皮書(消費報告)》顯示,2024年寵物經濟市場規(guī)模超過3000億元。

  AI寵物短劇商業(yè)價值也逐漸顯現(xiàn)。據業(yè)內人士介紹,AI寵物短劇的收益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廣告,在劇情中自然嵌入寵物用品、日常消費品等產品的廣告;二是知識付費,開設AI寵物短劇制作培訓課程。

  AI助力降低創(chuàng)作門檻

  “短短1分鐘的AI寵物視頻,制作過程遠比許多人想象得復雜。”抖音賬號“LT小狗日記”負責人曹潔茹說。

  今年3月,曹潔茹開始嘗試AI寵物短劇創(chuàng)作。此前,她做的只是簡單的AI寵物視頻,沒有劇情。今年初,為了順應短劇熱潮,她決定把寵物視頻與短劇結合,制作AI寵物短劇!肮饭窌f話、能演戲,這些現(xiàn)實里不可能的橋段,都呈現(xiàn)在了屏幕上。”她說。

  創(chuàng)作過程并不輕松!跋雀鶕^眾反饋和個人靈感寫大綱,用AI將大綱擴展成完整的分鏡腳本;之后將分鏡轉化為畫面;然后再把靜態(tài)畫面變成視頻片段;最后進入剪輯環(huán)節(jié),加上音樂、字幕和配音,作品才算完成!辈軡嵢阏f,“這些環(huán)節(jié)缺一不可,其間要用到多個工具。”

  曹潔茹坦言,AI助力極大降低了短劇創(chuàng)作門檻。過去需要專業(yè)團隊、場地、演員和道具才能完成的短劇拍攝,如今兩三個人用電腦就能完成,成本也只需幾十元的工具訂閱費和少量人工費!跋裎疫@樣沒有專業(yè)影視制作背景的人,也能做出像樣的作品。”曹潔茹說,但想要畫面精致,依然需要一定的美術功底和技術積累。

  但剛開始的嘗試并不順利!肮饭方洺!L’出人手人腳,穿幫鏡頭比比皆是,只能不斷嘗試,從多個生成結果中挑選最自然的畫面!辈軡嵢阏f,畫面能否真實細膩,主要取決于編劇的提示詞編輯能力,提示詞越清晰,AI的反饋就越準確。比如,在“比熊犬”提示詞后加上“幼崽”兩個字,生成的寵物角色就會更加可愛,更會撒嬌。

  如今,AI寵物短劇賽道日益擁擠,競爭逐漸激烈。“技術門檻低,別人很快就能學會,甚至做得比你更好!辈軡嵢阏J為,短劇制作應著重在創(chuàng)意上下功夫,讓觀眾對劇情保持新鮮感。

  劇情和情感共鳴是關鍵

  “看見這只橘貓就像看見了我自己!痹诒本┕ぷ鞯耐袅种钢鳤I寵物短劇里的橘貓笑著說。屏幕里,一只橘貓背著雙肩包,匆忙跑向辦公室,動作夸張搞笑!昂芏鄨鼍岸际沁原日常,非常有代入感!泵刻焱ㄇ诼飞,她習慣刷幾條AI寵物短劇。

  寵物自帶萌點,AI技術讓它們搖身一變,會辦公、會探險,甚至還能在宮廷中斗智斗勇,新穎的角色和劇情吸引了大量觀眾。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董晨宇認為,AI寵物短劇的走紅并非偶然。在互聯(lián)網文化中,寵物貓狗早已被賦予了“表情包”“戲謔感”的屬性,當它們和短劇情節(jié)結合后,就會產生一種既荒誕又親切的反差萌,讓觀眾樂在其中。

  “看慣了真人版的年代劇,再看到貓咪穿著上世紀80年代的工裝,就覺得萌趣十足!蓖袅终f。在《重生80:我在供銷社當團寵》的評論區(qū),不少網友曬出自家寵物的照片并留言“快給我們家寵物安排個角色”。

  業(yè)內人士指出,能夠“破圈”的AI寵物短劇,都是精準捕捉到了觀眾的情感需求。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與寵物的互動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屏幕里的“賽博毛孩子”卻24小時在線。無論是溫馨的日常場景、搞笑的反轉情節(jié),還是充滿懸疑的緊張劇情,每一類內容都讓觀眾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到陪伴與情感共鳴。寵物形象不僅提供視覺萌點,更成為情緒表達的載體。

  潘旭濤 梅鈿梓 任哲曦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9月12日 第 08 版)

編輯:孫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