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山東新聞5月30日電(張孝鵬)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日前舉辦主題為“以科學之問 啟未來新程——慶祝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成立75周年”的第21屆公眾科學日暨2025年青島市科技活動周海洋所分會場活動,吸引了1500余名家長與孩子現(xiàn)場參與,探索奇妙的海洋世界。
本次活動包括海洋生物標本館、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shù)據(jù)中心展廳等科普場館開放,顯微鏡觀察及水下機器人操作互動科學實驗展演,海洋主題科普講座以及海洋湖沼科普知識有獎問答等精彩內(nèi)容。
中國科學院海洋生物標本館是目前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亞洲館藏量最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館藏標本87萬號,最早的標本采集于1889年?蒲腥藛T為公眾詳細講解鎮(zhèn)館之寶“童魚”標本、珍貴的盲鼬鳚、神奇的生發(fā)石、大型海藻標本,以及采自西太平洋1200多歲的深海珊瑚,讓公眾親身感受神奇的海洋生物世界。
在海洋人工智能與大數(shù)據(jù)中心展廳,科研人員采用觸控展示、三維球體展示等多種形式,為公眾介紹全球海洋溫度、鹽度、洋流等海洋環(huán)境變化情況,以及海洋大數(shù)據(jù)在海洋環(huán)境預報、海洋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應用案例。
一滴海水中有著怎樣的世界?硅藻的幾何外殼與甲藻的熒光鞭毛藏著哪些生命密碼?顯微觀察微藻科學實驗帶領公眾直擊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存奇跡。孩子們親手操作專業(yè)顯微鏡,觀察硅藻對稱如藝術品的硅質殼體、甲藻游動時閃爍的熒光軌跡,辨識角毛藻、圓篩藻等典型種類的形態(tài)特征,為青少年打開認知海洋初級生產(chǎn)力的科學視窗。
公眾通過顯微觀察微藻
微小殼體如何記錄地球億年氣候密碼?有孔蟲科學實驗以顯微鏡為探針,揭開有孔蟲這群古老單細胞生物的神秘面紗。孩子們透過高倍鏡觀察有孔蟲千變?nèi)f化的鈣質殼體,解析其孔室結構如何調控浮力、捕食與繁殖,透視有孔蟲作為“地球史書”對古氣候研究的重要價值,讓孩子從一粒沙中窺見海洋生態(tài)的壯闊史詩。
水下機器人操作互動區(qū)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孩子參與。在科研人員指導下,孩子們通過操縱桿實時調控水下機器人的推進器功率,完成定深懸停、障礙避讓等指令,同步觀察攝像頭傳回的水下實時畫面,在工程思維與海洋科技的碰撞中,培育青少年“手腦聯(lián)動”的創(chuàng)新能力。
蔚藍之下隱藏多少未知世界?大陸架與海溝塵封怎樣的地球密碼?海洋生物與人類健康到底有什么關系?海洋科普報告現(xiàn)場吸引了眾多家長和孩子聆聽。賀成博士的《初識海洋》科普講座,系統(tǒng)介紹了現(xiàn)代海洋的基本結構,剖析了海洋生物的分類密碼,探索了人類賴以生存的海洋資源寶庫,為孩子們打開認知藍色星球的視窗。吳寧研究員的《向海問藥》科普講座,深入淺出地講述了科學家向海洋問藥的經(jīng)歷,分享了海鞘、文蛤等海洋生物如何成為抗腫瘤良藥,揭示了海洋生物與人類健康的奧秘。
在海洋湖沼知識有獎問答環(huán)節(jié),參加活動的孩子和家長與工作人員你問我答,在與工作人員的互動中,孩子們不僅學習了海洋湖沼知識,也增進了對海洋科學知識探索的熱情。
此外,海洋所在5月18日還開展了主題為“干飯吧,海洋君——海藻的‘鮮’味爆擊!”的“海洋之夜”主題科普直播活動,許飛研究員、顧文輝副研究員通過海鮮美食為大家揭示“鮮”味背后的科學知識,吸引了超百萬公眾觀看。
本次開放日還推出了打卡集章活動,孩子們參與各個科普項目之后就能收集到發(fā)現(xiàn)號ROV及不同海洋生物主題的小印章,作為一個有趣的科普環(huán)節(jié),增加開放日活動的趣味性,促進孩子游覽園區(qū)的熱情。
公眾科學日是中國科學院舉辦的大型公益性科普活動。通過公眾科學日活動,將科技工作者與社會公眾連接起來,讓公眾走近科學、了解科學、愛上科學,進一步激發(fā)公眾尤其是青少年對海洋科學的熱愛和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熱情。(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