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頭條—正文
總書記為何給《文史哲》回信提“骨氣”“底氣”?
2021年05月11日 09:39 來源:山東頭條news

  深夜專訪:總書記為何在給《文史哲》回信中提到“骨氣”和“底氣”?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和編輯部部分成員10日晚接受了山東頭條news專訪。此前2小時,中央電視臺《新聞聯(lián)播》新聞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5月9日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

《新聞聯(lián)播》的短視頻報道被網友瘋狂轉發(fā)和點贊。

  習總書記在回信中肯定了《文史哲》創(chuàng)刊70年在弘揚中華文明、繁榮學術研究等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并對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提出“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需要深入理解中華文明,從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殷切期望。

  “這封回信對《文史哲》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包括幾代參與《文史哲》工作的人員都是巨大的鼓舞,是對所有付出心血的編輯人員最好的回報,我們備受感動!蓖鯇W典說,總書記的回信既是對《文史哲》雜志的認可,也是對整個山東大學文科事業(yè)發(fā)展的肯定。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接受記者采訪。邱江波 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信中提到,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王學典認為,這種骨氣和底氣來自對歷史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高度自信,對五千年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的自信!坝绕湓趪H形勢復雜多變的當下,格外需要我們鼓起骨氣和底氣,總書記的指示具有特殊意義,為包括《文史哲》在內的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雜志如何辦刊指明了努力方向。這個努力方向就是學術期刊必須滿足國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

  “習總書記還特別提到,辦好哲學社會科學期刊要從歷史和現(xiàn)實、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如何更好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蓖鯇W典分析說,習總書記的這些提法都帶有特殊含義,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者予以深刻解讀,這個期望不只是對學術期刊而言,更是對全國人文社會科學和哲學社會科學者而言,實際是在號召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界把精力進一步集中到研究中國問題和中華文明上、探討中國道路上、總結中國經驗上、關注中國未來和道路特殊性上,這對整個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走出一條獨特的現(xiàn)代化道路,但是這條現(xiàn)代化道路在理論上、在學術上、在話語上沒得到充分呈現(xiàn)!蓖鯇W典表示,如何從理論、學術、話語上把中國道路呈現(xiàn)出來,這是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界面臨的一個迫切任務,是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者都要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作為相關研究人員,他在總書記的回信中找到哲學社會科學前進的方向,下一步如何從研究的角度更好地打造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事業(yè),更好地建設中國獨特話語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將是重要任務。

  王學典認為,總書記的回信是繼5年前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重要“517”講話,以及2019年在全國兩會期間看望社科界和文藝界政協(xié)委員、發(fā)表重要講話之后,再一次對哲學社會科學界發(fā)出新的指示。“相信全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各學科專家都會從這封信中汲取靈感,明確下一步前進的方向!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前《文史哲》編輯李平生教授接受記者采訪。邱江波 攝

《文史哲》雜志副主編李揚眉接受記者采訪。邱江波 攝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文史哲》國際版執(zhí)行主編孟巍隆接受采訪。邱江波 攝

  5月10日下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王學典在相關研討會上發(fā)言:

  今天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非常激動,我們久已期待的回信今天終于到來,這是對編輯部全體工作人員的巨大鼓舞,這也是對幾代編輯所付出心血的最好回報?倳泴Α段氖氛堋饭ぷ鞯目隙ㄗ屛覀儜M愧,我們的工作還有缺點和不足,我們會乘著來信的東風將付出更大努力,把雜志辦得更好,以不辜負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殷殷囑托。

  總書記的回信立意高遠,其意義已遠遠超出一份雜志的范圍,帶有很強的普遍性,其中有兩點特別值得在此強調:

  一是總書記的回信為包括《文史哲》在內的所有哲學社會科學雜志如何辦刊指明了努力方向。這個努力方向就是:學術期刊必須滿足國家和民族的重大需求。具體說就是理解中華文明,弘揚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與底氣,讓世界更好認識中國,了解中國;就是堅守初心,守正創(chuàng)新,引領創(chuàng)新;就是堅持高品質、高品位,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繁榮學術研究。

  二是總書記的回信為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的未來如何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這個方向就是哲學社會科學基本的研究力量必須進一步向研究中國問題集中,向研究中國道路集中,向研究中國經驗集中,向研究中華文明集中,這就是總書記在回信中說的:應從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角度,深入闡釋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倳浽谛胖袑嶋H上再一次重申了五年前在“5·17講話”中所指出的: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已經走出了一條現(xiàn)代化的中國道路,但這條道路在理論上、學術上、話語上尚未得到足夠的充分的呈現(xiàn)。如何從理論上、學術上、話語上呈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中國道路,就是總書記在信中強調的“需要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共同努力”要回答好的“重大課題”。

  總之,我認為,總書記給編輯部的回信,是繼“5·17講話”和2019年3月政協(xié)社科界與文藝界聯(lián)組會議上講話之后,面向整個哲學社會科學界發(fā)出的又一次指示,因而值得哲學社會科學界認真領會,并貫徹落實!

  5月10日下午,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黨委書記、教授李平生在相關研討會上發(fā)言:

  各位領導,各位同事:

  大家好!

  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我的心里很激動?倳浕匦爬锩娴男畔⒘亢艽,工作指導性很強,需要我們細細地消化。在此,結合我個人的工作和學習的一些親身經歷,談我的幾點體會。

  在42年以前(1979年),我從江西吉安一個不起眼中學報考大學的時候,是我的校長替我填報志愿。他當時說我說:你報考山東大學吧,因為山東大學有個《文史哲》雜志,辦得非常好。這是我當時來到山東大學的最主要原因.。我在山東大學7年學習,研究生畢業(yè)以后,現(xiàn)在算來是在35年以前(1986年),我在《文史哲》編輯部參加工作,作為《文史哲》編輯人員,編輯稿件20年。此后15年,我離開了《文史哲》編輯部,但我很多工作仍然和《文史哲》編輯部有關聯(lián)。可以這么說,在《文史哲》70年歷程當中,我有35年,也就是在《文史哲》一半時間里,我親身參與和見證了它的歷程。在這當中我的感慨很多,現(xiàn)結合總書記回信,談幾點感想。

  第一,總書記回信當中講到《文史哲》在黨的領導下的發(fā)展歷程。對此,我能夠體會到《文史哲》70年來一步一步走向了輝煌,得益于黨的領導、政府的關懷!段氖氛堋穭(chuàng)刊不久,就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親切關懷,時隔將近70年又獲得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回信。兩代最高領導人對一個雜志所表現(xiàn)的親切關懷和充分肯定,這是史無前例的!段氖氛堋冯s志本身的職責之一是研究歷史,而《文史哲》在研究歷史的過程當中,它自己又創(chuàng)造了歷史,這和黨的領導、政府的支持是分不開的。《文史哲》雜志創(chuàng)刊之初的第一任社長就是當時的山東大學校長兼黨委書記華崗同志,《文史哲》在最初遇到困難的時候,是山東大學為《文史哲》解決了經費問題,這是《文史哲》首任主編楊向奎教授30多年前親口告訴我們的。

  第二,總書記回信當中講到《文史哲》守正創(chuàng)新。這里非常準確地說明了《文史哲》雜志有著深厚的底蘊,依托山東大學“文史見長”的辦學傳統(tǒng),更重要的是《文史哲》勇立潮頭,引領學術,一直是圍繞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面向國際學術前沿,不斷開拓進取,這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

  第三,總書記回信當中提到了推動優(yōu)秀學術人才成長。這也恰恰是《文史哲》辦出特色一個重要的原因,《文史哲》歷來是延攬大學者,扶持小人物。

  第四,總書記回信當中講到要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文史哲》70年來一直堅持走這樣的道路,一直是學術立刊,以傳承創(chuàng)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為己任,突出特色,追求卓越。

  第五,總書記回信當中講到《文史哲》編輯部幾代編輯人員薪火相傳。很榮幸,我曾經屬于其中一代人,當年親身感受和后來見證了《文史哲》編輯隊伍的辛勤勞作。這支編輯隊伍默默奉獻,精益求精,以學術質量作為辦刊的生命線。他們心胸開闊,眼光獨到,組稿編輯過程中既有大刀闊斧,同時又有繡花細針。在學術大視野的背后,處理每一個細節(jié)都是很精致的。即使是校對差錯率,優(yōu)秀標準是萬分之一差錯率,而我在那里20年工作期間,《文史哲》差錯率一直是萬分之零點五。是因為擁有這樣一支編輯隊伍,使得《文史哲》一路走來達到了現(xiàn)在的新高度。這支編輯隊伍是一支能打大仗的隊伍,是一支能打硬仗的隊伍,是一支能打勝仗的隊伍,體現(xiàn)了《文史哲》幾代編輯人員的薪火相傳。

  最后要說的是,儒學高等研究院黨委和《文史哲》編輯部全體同志將以總書記回信作為我們工作指引和基本遵循,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托,堅守初心,引領創(chuàng)新,推出高水平成果,延攬大學者,繼續(xù)扶持小人物,促進中外文化交流,使《文史哲》這塊金字品牌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