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聊城12月28日電(記者 孫婷婷)大運河申遺成功十周年暨運河學研究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28日在“運河古都”山東聊城舉辦。來自南京大學、南開大學、聊城大學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聚焦大運河的文化遺產保護、旅游發(fā)展、生態(tài)修復、區(qū)域合作等主題,共探大運河保護與利用之策。
中國明史學會首席顧問,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范金民在致辭中表示,運河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日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傲某谴髮W運河學研究院在該領域持續(xù)深耕,不斷探索。眾多學科中堅力量匯聚于此,不僅是中國大運河研究的先鋒,更是推動運河學研究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山東運河經濟文化研究中心學術研究部主任李金陵表示,該中心自成立以來,便奔走在運河沿線,聯系和協同運河沿岸致力于運河研究工作的專家、教授,共同探尋古老的運河閘口、橋墩、倉庫等被時光掩埋的遺跡,積極挖掘保護運河歷史文化,力求原汁原味保留運河風貌,讓后人仍能觸摸到歷史的溫度!拔覀冞深入民間,積極挖掘百姓口口相傳的故事傳說、獨具特色的運河節(jié)慶習俗,讓運河民俗文化得以延續(xù)傳承!
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傳承發(fā)展處副處長朱明松表示,WCCO是在中國大運河申遺過程中孕育誕生,在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中成長進步的國際性社團組織。截至目前,WCCO已有214個會員,包括66座國內城市、47座國外城市會員。
朱明松稱,WCCO加強智庫團隊建設,匯集60余位來自水利、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與聊城大學合作多年,編撰出版的《中國大運河藍皮書》,在中國大運河研究領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拔覀冞與各會員城市、高校、科研機構深化合作,為推動中外運河文化交流互鑒貢獻己力,讓古老的大運河在新時代綻放新的光彩!
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副教授胡夢飛認為,數字技術深入民眾生產、生活中,也為大運河的傳承、保護、利用帶來了新契機。他建議,在大運河保護和利用過程中,要加大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大運河文物和文化數字化展示!案鞯乜衫肰R、AR、AI等新技術不斷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構建運河虛擬旅游倉,為游客打造‘網上暢游運河、在線體驗運河文化’虛擬空間!
聊城大學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副教授康建軍在研究中關注到許多城市存在“運河記憶”面臨消失、城市文旅發(fā)展“千城一面”等問題。他認為,就運河沿岸城市的工業(yè)遺產而言,其不僅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與文化底蘊,更蘊含著城市發(fā)展的獨特記憶與故事。大運河沿線更具有典型的“線性文化遺產”特色,是運河沿岸城市文旅特色發(fā)展的見證!拔覀儜谶\河與城市之間尋找平衡點,推進運河工業(yè)遺產文旅資源更新升級,保留城市記憶和運河文化精神。”
在聊城大學運河學研究院社會服務中心主任吳金甲看來,大運河是以水為核心、串聯各類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復合空間系統,且作為跨區(qū)域生態(tài)系統,僅聚焦流域、區(qū)域內的生態(tài)治理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當前發(fā)展與生態(tài)保護的矛盾,需要跳出行政區(qū)域、流域的分割,從全域統籌保護與發(fā)展出發(fā),系統推進大運河生態(tài)保護與治理。
《運河學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大運河藍皮書(2024)》《中國大運河年鑒(2024)》當天發(fā)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