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易學研究要跳出“故紙堆”去解決現實問題
2023年04月24日 15:59 來源:中新網山東

  中新網山東新聞4月24日電(范嘉懿 趙曉)“易學發(fā)展不能僅僅停留在學術領域,應打破‘故紙堆’,去回應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痹诘谑畬煤{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舉辦期間,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周易學會副會長劉震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說,他正參與和《周易》相關的文化遺址的保護利用工作,希望在這方面能有機會與臺灣學者交流,互相學習經驗。

  因為求學于山東大學的機緣,劉震成為了海峽兩岸易學交流的較早參與者與直接受益者!拔覀人在學術上的精進,和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的這個交流平臺緊密結合在一起!眲⒄鸾榻B說,2001年,他首次參會時只是一名普通的志愿者,得益于學界各位專家的指導與支持,自己才能在學術研究方面不斷進步,實現參會身份的一次又一次蛻變。

  在劉震看來,目前很多人對于《周易》的理解還停留在卜筮這種相對片面的理解。作為一名教師,他有責任和義務向公眾普及《周易》思想。“我在慕課平臺開設了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周易概論’,并通過媒體和線上講座引導大家更加全面地認識《周易》中蘊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價值!

  談及大陸與臺灣易學文化交流,劉震認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兩岸在易學研究方面形成了不同的話語體系,可以互助、互學、互鑒,取長補短。在與臺灣學者交流的過程中,他常常會對自己正在鉆研的學術內容產生新的認知,學術視野因此得到拓寬。

 

 

  劉震介紹說,經過30年的發(fā)展,由劉大鈞先生和時任中華易經學會理事長的邵崇齡先生聯合創(chuàng)辦的海峽兩岸《周易》學術研討會已經探索出一條比較成熟穩(wěn)定的學術交流模式,新時代的兩岸易學文化交流需要更加多元化,將傳統(tǒng)的學理性探討轉換成應對和解決現實層面的問題。“我正在做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對與《周易》相關的文物、文化遺存開展保護利用,未來希望在這方面,與臺灣學者進行更深入地交流與合作!

  劉震還向記者介紹到,明年將爭取在中國政法大學舉辦新一屆海峽兩岸青年易學論文發(fā)表會,為更多地青年學子提供展示自己學術成就的舞臺,進一步弘揚中國易學文化,為易學研究培養(yǎng)更多青年人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