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山東新聞12月16日電(石文靜)12月13日凌晨,山東省濰坊市迎來重要工程節(jié)點,由中鐵二十一局集團承建的清平路上跨膠濟線、膠濟客專立交橋成功轉體。此次轉體的梁體長230米,寬34.7米,重達3.4萬噸,采用平轉法施工,順時針轉體70度,是目前我國最重單體矮塔斜拉轉體橋,為全線通車奠定了堅實基礎。
濰坊市清平路上跨膠濟線、膠濟客專立交橋工程全長1.97千米,其中橋梁長1.255千米,主橋設計為120米+120米的鋼筋混凝土預應力矮塔斜拉轉體橋,懸臂長度為115米,橋面以上索塔高42米,地面距塔頂高60米,相當于20層住宅樓的高度,轉體總重相當于6800頭成年亞洲象的重量。
該轉體橋施工緊鄰膠濟線、膠濟客專4條鐵路營業(yè)線,轉體過程中橋梁底部距離鐵路接觸網線最近處僅為2.07米,所跨膠濟線、膠濟客專平均每天要經過近390趟列車,為了盡可能減小施工對鐵路運營的影響,只能利用凌晨1個小時的“天窗點”進行作業(yè),屬于小天窗、大噸位、大角度轉體施工,這對整個項目團隊的施工管理、安全管控和技術應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挑戰(zhàn)。
正式轉體前,項目團隊進行了稱配重試驗,確保轉體支點兩端達到相對平衡狀態(tài),對梁體的不平衡力矩、摩阻系數、轉體配重、轉體偏心控制等方面進行控制和調整!拔覀儗⒕毣芾砺鋵嵉绞┕さ拿恳粋細節(jié),利用中央防撞護欄施工調整兩端梁體的重量,使索塔兩側橋體平衡得到精準控制,在轉體施工過程中做到了零配重。”項目負責人張亮稱。
12月11日,項目對轉體橋進行了10度試轉體,全面檢查牽引系統(tǒng)、轉體體系、位控體系、防傾保險體系是否狀態(tài)良好,檢測轉動體系系統(tǒng)和設備的安全可靠性,確保每個環(huán)節(jié)無縫銜接、整個過程一步到位。
直徑為6米的轉體球鉸,是轉體的核心“機關”,也是當前使用的球鉸中平面尺寸比較大的。下球鉸重量達34噸,采用400噸吊車吊裝,施工難點在于安裝精度和質量控制,通過使用定位螺栓與型鋼支架、定位輔助支撐裝置相結合,高精度全站儀和電子水準儀循環(huán)復測的方式,實現了安裝后球鉸頂面高差在0.5毫米以內,遠高于設計標準。項目團隊對球鉸下混凝土密實性采用醫(yī)學“內窺鏡”法進行監(jiān)測,確;炷撩軐嵍龋⒓訌娺^程中工序控制,保證了球鉸的安裝精度和質量大于設計標準。
如何讓龐然大物在轉體過程中始終保持平衡,也是此次轉體施工控制的一個重點。項目團隊多次進行技術攻關,研究制定了轉體過程橋梁姿態(tài)監(jiān)測方案,采用測量機器人,構建基于遙感傳輸技術的橋梁姿態(tài)實時監(jiān)測及預警系統(tǒng),施工人員可以通過實時監(jiān)測系統(tǒng),精確監(jiān)控和調整轉體速度和千斤頂同步性,精度達到了毫米級,為轉體提供精準高效的技術保證。
12月13日凌晨1時10分,隨著施工負責人一聲令下,轉體正式開始,由專業(yè)設備組成的牽引動力系統(tǒng)以每分鐘1.15度的速度順時針平穩(wěn)轉動梁體,各技術小組緊密配合、精確控制,經過60分鐘的緊張施工,于2時10分在“天窗點”內實現轉體精確合龍對位,龐然大物實現華麗轉身。
此外,項目建設過程中,“數智化”技術貫穿全施工周期,項目團隊先后攻克了橋梁結構復雜、鄰近既有鐵路安全風險高、梁體及索塔線形監(jiān)控難度大、大體積混凝土澆筑、較硬巖地質深基坑等一系列技術難題。自主研發(fā)的云端智慧化在線檢測系統(tǒng),實現整個施工周期動態(tài)、可視、實時、全面的安全風險預警,保證了施工安全;斜拉索施工改變了以往整體張拉、后期調索的施工方法,設計采用單根張拉施工,一次張拉至設計索力值,后期不再調索,實現了精確的線型和應力控制,提高了施工效率。
該橋順利轉體,標志著我國城市橋梁建設上取得重大突破。建成后,將貫通濰坊南北城區(qū),作為城市新的交通主干道,將提高城市的整體運行效率,進一步構建城市框架,加快南北一體化進程,大幅提升城市交通的暢達性與舒適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