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
沒有一只雞可以活著走出山東。
這真不是夸大其詞。
山東肉雞高產(chǎn),
雞好又多,
餐桌供應(yīng)管夠。
德州扒雞、臨沂炒雞、
棗莊辣子雞、濟南黃燜雞、
萊蕪炒雞、濰坊諸城雞架……
山東大廚們在雞身上玩出百般花樣。
沒有一只雞,
能以同一種姿勢被吃完。
坊間更是流傳,
“南方吃雞看廣東,北方吃雞看山東”。
炒雞大賽圖源/新泰市委宣傳部
先說臨沂炒雞
對鍋具和火力有著近乎執(zhí)著的要求。
必須是能裝下整只雞的大鐵鍋,
柴火得燒得旺旺的,
讓鍋沿都透著熱氣。
先把剁成大塊的本地土雞
扔進熱油里翻炒,
等雞肉表面微黃,
就加入青紅辣椒、姜片和豆瓣醬,
繼續(xù)用大火猛炒,
直到每塊雞肉都裹上醬汁,
帶著柴火特有的焦香。
臨沂炒雞 趙偉 攝
再看德州扒雞
走的是“慢工出細(xì)活”的路子。
選用本地的優(yōu)質(zhì)土雞,
先用花椒、八角、桂皮等
十幾味香料腌制一段時間,
再放進油鍋里炸至金黃定型,
接著把炸好的雞放進老湯里,
用小火慢燉,燉到雞肉酥爛,
最后用竹篾把雞身撐開,
用筷子輕輕一挑自動剔骨,
不管是熱著吃還是涼著吃,
都別有一番風(fēng)味。
德州扒雞被譽為“德州三寶”之一。
圖/網(wǎng)絡(luò)
棗莊辣子雞的靈魂,
則在于辣椒和雞恰到好處的配比里。
先把土雞剁成塊,
用熱油炒到外皮金黃,
再加入大量干辣椒、花椒爆香,
接著加醬油、料酒調(diào)味,
最后大火收汁。
吃的時候得有耐心,
在辣椒里翻找雞肉,就像在尋寶,
找到一塊塞進嘴里,
麻辣鮮香瞬間在嘴里炸開,
配著餅子吃,那叫一個過癮。
棗莊辣子雞 甄宗奎攝
濟南則屬黃燜雞一絕,
選本地嫩雞剁塊,熱油煸出焦香,
加姜片、豆瓣醬炒出紅油,
添高湯漫過雞塊,丟進香菇、土豆,
小火燜到肉爛脫骨,湯汁濃稠,
一勺澆在米飯上,香得人直咂嘴。
濟南黃燜雞圖源/金海美食
萊蕪炒雞講究的是鍋氣與火候,
本地黑腳雞剁成大塊,熱油爆炒,
加青椒、姜片和秘制醬料,
大火快炒出焦香,湯汁緊裹肉塊,
辣中帶鮮,
是餐桌上的硬核美味。
萊蕪炒雞 高翔 攝
濰坊諸城人每年大約吃掉1000萬只烤雞架,
雞架剁塊后用孜然、辣椒面腌透,
架在炭火上反復(fù)翻烤,皮焦肉緊,
骨縫里藏著咸香微辣,越啃越入味,
每年千萬只的消耗量,
是諸城人對烤雞架最實在的偏愛。
諸城烤雞架圖源/文旅濰坊
有人說,
山東人吃的不是雞,是“禮”。
“無雞不成宴”。
在山東正規(guī)宴席上,
雞是壓軸硬菜,地位不可撼動。
因為雞在傳統(tǒng)文化中象征“吉”,
寓意“吉祥如意”,
是五谷豐登、生活富足的象征。
擺上一只雞,
是對賓客最高規(guī)格的尊重,
是對美好生活的真誠祈愿。
廚師在炒制臨沂特色炒雞。趙偉攝
站在山東的街頭巷尾,
“炒雞”“燒雞”“扒雞”的招牌林立,
菜場里油亮亮的熟食區(qū),
是對“吃雞大省”最直觀的詮釋,
但這絕不只是口腹之欲的滿足。
一道臨沂炒雞,
是老區(qū)鐵鍋里的鄉(xiāng)土豪情;
一袋德州扒雞,
是齊魯商道上的食韻印記;
一只棗莊辣子雞,
蘊含礦區(qū)煙火里的硬核能量;
一盤濟南黃燜雞,
藏著經(jīng)典魯菜里的家常溫情……
說到底,山東人吃的哪里僅僅是雞?
他們咀嚼的是齊魯大地的豐饒水土,
品咂的是千年歷史的崢嶸厚重,
體味的是儒家“食不厭精,膾不厭細(xì)”的
禮儀傳統(tǒng),
更是在這鍋碗瓢盆的交響中,
奏響對熱氣騰騰現(xiàn)實生活的
無限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