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孩子的上下學安全,還是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來尋找答案,而不是把責任完全推給家庭
近日,有網(wǎng)友稱,廣州南沙區(qū)一小學建議“不讓老人接送小孩”,引發(fā)討論。
據(jù)報道,該建議提到,“老年人自身身體狀況可能引發(fā)安全風險,由此帶來的安全問題需要家長朋友們高度重視和關注”。還提到“要著重考慮老人的身體狀況是否勝任”,并表示身體狀況欠佳的老人,不要接送學生。
校方關注學生安全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在輿論場,這一建議不僅未獲網(wǎng)友認可,反而遭到反駁,甚至有人直言“建議校長親自接送孩子”。
看似是為了孩子安全的建議,卻招致強烈反彈,主要還是在于該建議缺乏一種基本的同理心,在情感與理性、家庭與學校的邊界之間,觸動了社會的敏感神經(jīng)。
現(xiàn)實中,老人參與接送孩子,是多數(shù)雙職工家庭再普遍不過的日常安排。它不僅是時間與精力上的代際支持,更是一種深深嵌入家庭結構的情感實踐。學校單方面提出“不建議”,雖未強制,卻無形中否定了這種現(xiàn)實合理性,也漠視了老人在家庭運轉中的實際貢獻。并且,大部分家庭也具備基本判斷力,不會讓行動明顯不便的老人承擔接送孩子的任務。在這樣的現(xiàn)實之下,該建議自然顯得“多余”,甚至被認為帶有某種“何不食肉糜”的傲慢。
更進一步看,學校作為教育主體,固然有責任保障學生安全,但這份責任應主要體現(xiàn)在校內(nèi)管理及安全教育上,而非向外無限延伸至家庭內(nèi)部的具體安排。一旦學校越過合理界限,對家庭事務做出“指導”,就容易引發(fā)公眾對教育權力越界的質疑。
更值得玩味的是,這一看起來不太“接地氣”的建議,也引發(fā)“動機不純”的聯(lián)想。如有網(wǎng)友質疑,學校的建議是否“醉翁之意不在酒”,是為變相推動課后托管服務的“營銷策略”?盡管目前該通知來源尚待核實,教育局回應也強調(diào)“出于對學生安全問題的考慮”,但此類猜測的浮現(xiàn),本身反映出家長對學校動機的信任不足。若是建議與潛在利益相掛鉤,自然會放大社會的疑慮。
說到底,脫離現(xiàn)實的建議,不僅無法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激化矛盾。至于如何保障孩子的上下學安全,還是需要社會、學校和家庭共同來尋找答案,而不是把責任完全推給家庭。至少,在沒有更好的外力支持的情況下,這樣缺乏實操性的“建議”還是少提為好。
學校與家庭的“共情”,這本身是構建合理家校關系的最基礎一環(huán)。就此而言,該建議中所反映出的學校對當前家庭教育分工真實處境的“隔膜”,才是最令人遺憾的。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鄭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