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抗戰(zhàn)路,一定要來一趟山東
2025年08月15日 16:23 來源:洞觀齊魯

一寸山河一寸血,

一抔熱土一抔魂。

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鐘聲已回蕩80年,

硝煙散盡,山河重光,

而齊魯大地的抗戰(zhàn)印記,

仍在山巒河流間銘刻。

今天,

我們沿著抗戰(zhàn)路,

尋覓山東紅色故土,

看看齊魯大地燃起的熱血輝光。

臺兒莊大戰(zhàn):

每寸墻都是陣地

1938年,

臺兒莊大戰(zhàn)爆發(fā)。

中國軍隊浴血奮戰(zhàn),

取得抗日戰(zhàn)爭以來正面戰(zhàn)場首次大捷。

臺兒莊大戰(zhàn)遺址公園,

如今就坐落在臺兒莊古城景區(qū)內(nèi)。

航拍臺兒莊古城 供圖 棗莊市委宣傳部

公園內(nèi)保留著53處彈痕墻遺跡,

臺兒莊大戰(zhàn)期間,

這里是巷戰(zhàn)的主要發(fā)生地。

這些千瘡百孔的墻面,

是往昔烽火硝煙的印痕,

是戰(zhàn)爭與和平的直接見證。

往臺兒莊古城西南郊古運河畔走去,

臺兒莊大戰(zhàn)紀念館向人們展示

當年的作戰(zhàn)地圖、武器、

戰(zhàn)地記者影像等珍貴文物。

館藏中日雙方資料、文物3000余件,

展出文物、圖片和史料2000余件,

每塊彈孔磚都在咆哮,

每寸運河泥都浸過忠血。

彈孔墻(臺兒莊古城內(nèi)) 李明芮 攝

玻璃幕墻外運河水緩緩流淌,

夕陽給彈孔遺跡鍍上金邊。

1938年烈士血染的河道,

正托起如今夜游畫舫的彩燈。

鐵道游擊隊紀念園:

微山湖畔矗立紅色豐碑

當穿越時空的汽笛在魯南吹響,

鐵道游擊隊的傳奇故事仍在這里回響。

這支英雄的抗日武裝力量,

爬火車、炸橋梁、截物資,

與日軍展開游擊戰(zhàn),

現(xiàn)代作家劉知俠以他們?yōu)樵?/p>

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

并逐漸被搬上銀幕。

鐵道游擊隊紀念碑 供圖 鐵道游擊隊紀念館

如今,

坐落于棗莊薛城的鐵道游擊隊紀念園,

以“鐵道傳奇英雄棗莊”為主題,

再現(xiàn)“飛車奪槍”“夜襲洋行”等傳奇戰(zhàn)斗。

經(jīng)過全面升級,

紀念館構(gòu)建

“全沉浸演出+全實景互動”模式。

通過實景沙盤、影視劇目、互動玩法,

還原游擊隊員在津浦鐵路線上

與日軍周旋的英雄事跡。

鐵道游擊隊紀念館展覽的蒸汽機列車 王峰 攝

臨山巔俯瞰薛城,

但見高鐵如銀龍穿行,

老蒸汽機車靜臥紀念館中,

歷史與未來在此同軌,

車輪不息,

是這片土地對英雄最鏗鏘的應答。

沂蒙革命根據(jù)地:

沂蒙英魂,青山作碑

蒙山沂水,軍民同魂,

水乳交融,生死與共。

1938年,

一句“派兵去山東”,

八路軍115師挺進魯南,

創(chuàng)建了沂蒙革命根據(jù)地,

用鮮血和生命守護人民的家園。

沂蒙紅嫂紀念館 王采怡 攝

位于革命老區(qū)臨沂的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坐落著沂蒙革命紀念館

和革命烈士紀念堂。

從“沂蒙母親”王換于

到“沂蒙紅嫂”明德英,

“最后一口糧做軍糧,

最后一塊布做軍裝,

最后一個兒子送戰(zhàn)場。”

這不是口號,

是沂蒙人民浴血奮戰(zhàn)的日常。

面對這片紅色故土,

陳毅元帥曾深情地慨嘆,

“他們用小米供養(yǎng)了革命,

用小車把革命推過了長江!”

紅嫂家鄉(xiāng)旅游區(qū)沉浸式劇目 王采怡 攝

如今,

沂蒙抗戰(zhàn)的沉浸式體驗也在網(wǎng)絡出圈。

你可以來到臨沂紅嫂家鄉(xiāng)旅游區(qū),

在沂蒙故事里“跟著團長打縣城”,

用生動鮮活的吶喊觸摸歷史的溫度。

濰縣集中營:

跨越國界的抗爭史詩

虞河畔的青磚紅瓦間,

藏著一段跨越國界的抗爭記憶。

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

1882年始建的樂道院,

被日軍改造成西方僑民集中營。

2300多名外國僑民在此被囚,

其中包括327名兒童。

美國第二任駐華大使恒安石

也曾在這座“敵國人集團生活所”里

度過暗無天日的時光。

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舊址 梁犇 攝

鐵窗隔不斷正義的火種,

中國民眾冒著生命危險,

給營內(nèi)送去食物、藥品與情報。

恒安石的成功出逃,

正是軍民聯(lián)手營救的縮影。

那些悄悄傳遞的物資,

是黑暗中最亮的星,

照亮了國際主義的微光。

如今,

7座歐式建筑組成的舊址博物館,

用數(shù)智魔鏡與VR設備,

讓參觀者“穿越”回斑駁木門后的歲月。

2021年,濰坊因這片遺址

成為中國第二座“國際和平城市”。

昔日的苦難之地,

已化作警示戰(zhàn)爭、呼喚和平的坐標。

觀眾參觀濰縣西方僑民集中營復原沙盤。梁犇攝

從臺兒莊的殘垣血火,

到鐵道游擊隊飛馳的鋼軌,

從沂蒙山乳汁哺育的信仰,

到濰縣集中營里的跨國守望,

這一路,

是泥土里長出的脊梁。

紅色齊魯?shù)臒嵫适逻在續(xù)寫,

走一遍,才懂山河何以無恙。

記住,方知來路滾燙。

編輯:梁犇